
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作者:茨維塔耶娃 ……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個小鎮, 共享無盡的黃昏 和綿綿不絕的鐘聲。 在這個小鎮的旅店裡—— 古老時鐘敲出的 微弱響聲 像時間輕輕滴落。 有時候,在黃昏,自頂樓某個房間傳來 笛聲, 吹笛者倚著窗牖, 而窗口大朵鬱金香。 此刻你若不愛我,我也不會在意。 在房間中央,一個磁磚砌成的爐子, 每一塊磁磚上畫著一幅畫: 一顆心,一艘帆船,一朵玫瑰。 而自我們唯一的窗戶張望, 雪,雪,雪。 你會躺成我喜歡的姿勢:慵懶, 淡然,冷漠。 一兩回點燃火柴的 刺耳聲。 你香煙的火苗由旺轉弱, 煙的末梢顫抖著,顫抖著 短小灰白的煙蒂——連灰燼 你都懶得彈落—— 香煙遂飛舞進火中。 《譯者:陳黎.張芬齡》 |
茨維塔耶娃(Marina Tsvetayeva,1892-1941),與阿赫瑪扥娃並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兩位俄國女詩人。她出生於莫斯科,母親為鋼琴家,父親為藝術史教授,並創立了當今的普希金美術館。她十八歲出版第一本詩集,十九歲嫁給同輩詩人艾弗隆(Sergei Efron)。在俄國大革命爆發前,他們生有二女;革命後,茨維塔耶娃開始經歷二十世紀初葉俄國的動亂與殘暴。在繼之而來的大飢荒年代,她被迫將女兒安置在一間公立的孤兒院,小女兒且因營養不良死於院中。一九二二年,她申請帶著女兒出國找加入白軍陣營的丈夫,一家人先在捷克,後往巴黎,過著流亡生活。一九三七年,茨維塔耶娃的女兒與艾弗隆先後回到俄國,一九三九年茨維塔耶娃也帶著兒子回國,全家團聚,但女兒、丈夫隨即被捕。茨維塔耶娃絕望地發現自己生活的困厄︰她與兒子居然連吃都吃不飽。一九四一年她上吊自殺,一個月後艾弗隆也被判死刑遭槍斃。
茨維塔耶娃是一位孤獨、悲苦,卻又敏感、激情的人。詩,以及對某些詩人的熱愛,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。她感情豐富,戀愛不斷,卻少有圓滿結果。一次大戰期間,她與詩人曼德斯譚有過短暫的戀愛,兩人互贈了許多詩(其中一首《這樣的溫柔從何處而來》即是她寫給他的;作曲家蕭斯塔高維契[Dmitri Shostakovich,1906-1975],在死前兩年將此詩在內的六首茨維塔耶娃的詩譜成歌曲)。她曾狂熱、密集地和未曾謀面的里爾克通過信,另一位詩人帕斯特納克更是她一生親密的筆友,精神的戀人。她的詩,一如她的人,極其強韌而具個性,形式靈活,語言多變化,意象強勁有力。帕斯特納克在談及俄國現代詩人時,曾說︰「她是我們當中最好的。」短短一句話,說明了茨維塔耶娃在二十世紀俄國詩壇的地位。